1月12日上午和1月13日,宿松縣代表團繼續審議了市政府工作報告,認真審議了市人大常委會和市法院、市檢察院工作報告。代表們對報告一致表示贊成和擁護,并結合工作實際,紛紛踴躍發言,積極建言獻策。
李明月代表說,君毅市長代表市政府所作的工作報告總結成績傳遞信心、提振士氣,謀劃部署指向明確、增添底氣,民生關懷聚焦短板、很接地氣,是一個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好報告,我完全贊同。通過現場聆聽,感到底火點燃了、底細摸清了、底氣更足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宿松發展,祥安書記在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參加宿松縣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增強門戶意識、機遇意識、生態意識、平安意識等。宿松堅決落實了市委決策部署,正在加速進入更好的發展時期。市委對宿松的工作是充分肯定的。宿松要用好獨特區位優勢,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增實力、上臺階”和“4567”發展目標。一要增強“門戶”意識,既要敞開“山門”,更要打開“腦門”。要忠誠履職,不負重托、不負期望,不執于過往、不騖于虛聲;要抓住機遇,主動出擊、主動爭取、主動作為;要跳出宿松看宿松,敢于拉高標桿,奮勇爭先。二要打造“門戶”形象,既要找到“竅門”,更要找準“命門”。要外修“顏值”,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加快東北新城、高鐵新區建設,實施城市更新和老城改造;要內提“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做優鄉賢調解特色品牌,加快推進平安宿松建設;要涵養“氣質”,扎實推進“三大行動計劃”,做實“雙招雙引”第一要事,接續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充分挖掘旅游文化內涵。三要扛起“門戶”擔當,既要引進“他們”,更要改進“我們”。要集聚人才,大力實施“內搭平臺、外聯老鄉”戰略打法,健全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要錘煉干部,全方位、多角度、近距離考察識別干部,制定和實施干部梯次培養計劃;要務實作風,厚植為民情懷,加強效能建設,切實辦好人民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
王耀武代表說,市政府工作報告講成績實事求是,講問題準確到位,講舉措實實在在,是一個求真務實、催人奮進的好報告。特別是報告提出“加快產業集聚、集約、集成發展”,切合實際,對安慶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安慶是全省紡織服裝大市,宿松紡織服裝產業也做的不錯,但發展步伐還不快、不優,希望引起重視。紡織服裝企業要抓住結構調整機遇,走科技創新、綠色發展、追求時尚的發展路子。各地要重視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抓住政策機遇,整合資源,盡快補齊公共文化服務短板。要重視網約車司機、快遞員、代駕、網絡直播等新型就業形態下從業人員的權益保障問題,強化服務管理,加強部門協同,促進健康有序發展。
劉建東代表說,市政府工作報告精練實在、思路清晰、邏輯嚴密,是一個成績斐然的報告,非常具有指導性,我完全贊同。今后將結合本職崗位,認真學習領悟好這個報告,不斷補齊短板,進一步明確工作方向,并帶頭貫徹落實好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
劉羅文、夏 威、劉佳豪代表說,建議: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布局商業發展時,綜合考慮區域實際,避免同質化競爭;進一步優化執法環境,嚴格執法人員管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切實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王咸鳳、舒西坤、肖素平、賀順和代表說,聽完市政府工作報告,倍感驕傲、倍感振奮、倍受鼓舞、深受啟發。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同時作為村兩委班子成員,今后將積極向群眾宣傳黨的聲音和政策,始終秉持“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理念,勤奮扎實工作,奮力推進鄉村振興。
張志兵、余春枝建議,政府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高糧食企業倉儲能力,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完善土地流轉政策。
余鵬益建議,政府繼續解放思想,優化營商環境,特別是要加大對縣域不動產登記事業的資金投入、技術保障力度,推動歷史遺留問題解決。
石碧君、胡本翔代表說,農業要做大做強,一定要“工廠化”,“標準化”,結合鄉村振興,結合當地情況,加快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品”,把優質的農產品做成品牌。
高 凱建議,市人大常委會建立代表建議落實情況“回頭看”機制;市中院加大對執行案件中被執行人通過事前財產轉移、假離婚、虛假訴訟等手段規避執行的懲處力度;市檢察院加大對涉企案件民事行政生效裁判的監督。
陳 紅代表說,市人大常委會報告體現政治方向把握準、服務大局措施實、代表作用發揮好的特點。兩院始終堅持公正司法,扎實工作、積極創新,取得了可觀可感的成效。建議“兩院”繼續深入民營企業開展法治宣講、對員工進行培訓等,提高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的法律素養;加強對調委會和調解員的指導培訓。
李滿節、吳傳水、陳 璽建議,市政府要加快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落實分級診療措施、雙向轉診制度,切實提升基層醫療水平。
石小舒建議,市級層面成立領導機構,高位推進宿彭過江通道建設,同步建設兩側的連接線工程。
開愛民、孫唐明建議,加快宿松縣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和核心城區防洪排澇、污水處理和水、電、氣等專項規劃。
省人大代表陳鳳蓮說,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面對農村學校硬件條件有限,如何提升教育軟實力,關鍵在于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希望加大對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業務能力的培訓力度,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