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主頁 > 人大代表 > 代表風采 >
          代表風采

          美德,在善舉中熠熠生輝

          發布時間:2014-01-10     閱讀次數: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樣的經典話語,更是被國人奉為日行一善的“圣經”。不過對于安慶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懷寧縣明月礦山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邵明而言,他對行善有著更深的理解與感悟,在他認為,行善就像永不熄滅的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這光的傳播即是愛的流動,這樣的流動不僅不會對這份愛和這份能量本身有任何損耗,而且在延伸之中會產生放大和倍增效應。
          生活窘迫,使他幼小的心靈埋下行善的“種子”
          1962年出生于懷寧縣石鏡鄉石鏡村(現石鏡居委會)的吳邵明,在7歲時,就開始背起糞箕四處撿豬糞,然后上交至生產隊換取工分;8歲時,就和母親一道上山打柴,以備越冬之用;9歲時,就跟隨父親前往位于月山鎮的326地質隊,幫助父親在彈棉絮時拉線。其實還有比這令人心酸的,小邵明在走村串戶時發現,廣大農村還有許多人家比自家的條件更為艱苦,他們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腌糠菜,遇到天災人禍,只能聽天由命,而他們是多么地希望有人來雪中送炭呀!吳邵明感慨地回憶說:“小時候我有三個渴望:第一個是過年時能夠美美地吃頓肉,第二個是可以坐在教室里認真地讀書,第三個是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可在現實生活里,他的這三個渴望都存留在深深的遺憾里,尤其是后者,開始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行善的“種子”。
          誠信經營,使他傾心的企業綻出美麗的“花蕊”
          吳邵明自從16歲正式走向社會之后,先是師從父親學習彈匠兩年,緊接著燒過5年的石灰窯,爾后開拖拉機和大貨車長達13個春秋,從此人生之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我之所以后來選擇礦山資源的開發,這與我燒石灰和跑運輸的經歷是完全分不開的,所謂‘經歷就是財富’,這是至理名言。”在燒制石灰時,吳邵明憑著對知識的悉心鉆研,一塊石頭拿在手中,他就大概知道其紋理、硬度和質地。無論奔走在鄉間小道中還是疾馳在柏油馬路上,吳邵明幾乎天天都在與石頭打交道,并且在礦產品銷售過程中開闊了眼界,了解了行情,于是他在1998年毅然改行,創辦了懷寧縣明月礦山開發有限公司。十多年的頑強拼搏,十多年的滾動發展,傾注了吳邵明心血和汗水的企業開始綻出美麗的“花蕊”,公司由開始的注冊資金1000萬元達到現在的5700萬元,固定資產超億元,旗下設有2個鐵礦、1個選礦廠、1個重質碳酸鈣超細粉廠,企業員工達到了200余人,臨時工也有上百人之多。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無論在逆境中拼搏還是在順境中崛起的吳邵明,始終把誠信經營作為企業的生存之本。明月公司自成立以來,已累計向國家繳納各類稅費達到8000多萬元,先后多次獲得“安慶市先進企業”、“安慶市民營企業綜合實力50強單位”、“A級納稅信用單位”等榮譽稱號;吳邵明自己在2011年還被表彰為“安慶市勞動模范”,2013年1月當選為安慶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
          樂善好施,使他無私的奉獻生發熠熠的“光芒”
          不過,吳邵明真正引人注目的,并不是他這些頗具傳奇色彩的創業經歷,而是他持之以恒地譜寫著新時代愛的華章。“我個人認為,人生在世有兩件事遲不得,一是‘行孝’遲不得,二是‘行善’遲不得。”吳邵明強調說,行善和行孝的性質事實上是一樣的。“不要說等我很有錢或很有時間時再去行孝行善,我們要把行孝行善當作一種日常行為,而不是一種形式。慈善不僅僅是一種善舉,也是一種美德,我希望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去做一些對于自己是舉手之勞卻又能幫助他人的點滴事情。”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他毫不猶豫地將慈善公益變成了他人生中的又一項事業。
          有人說,資助一個50歲的人,你會溫暖他的晚年;資助一個30歲的人,你會幫助他掌握生活技能;而資助一個10歲的人,你可能會幫他找到幸福的鑰匙。由此不難看出,捐資助學是多么的重要。吳邵明對學校的發展尤為關注,早在2005年,石鏡中心學校進行教學大樓改建,資金缺口較大,當時的明月公司因為海螺公司的落戶,需要讓出廠地拆遷至外地重建,可他二話沒說,立即拿出5萬元現金送到學校領導手中。2011年教師節,他再次向石鏡中心學校捐資10萬元,對校園的環境進行美化,對學校的軟件進行升級。當地的老百姓無不感觸地說:“吳老板真是關心教育的有心人,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有活干、能上學、吃飽飯、居有屋、病有醫、老有養”,這是老百姓心中的一項幸福標準。作為一名負責任、有良知、敢擔當的企業家,作為代表群眾利益的人大代表,吳邵明有著深厚的民生情懷。2008年,他先后捐款14萬元給吳沖、團沖、鄧林等村民組修筑水泥路,其善舉激發了廣大群眾的修路熱情,徹底改變了3條道路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境。為解決三義、雙柳兩個村民組80多戶居民吃水難問題,他于2009年和2010年先后兩次主動出資40多萬元,修建了泉水塥并建造了專用水塔,安裝了通往各家各戶的自來水管道,使當地的群眾吃上了純凈的自來水。2011年初,為解決石鏡小區400多戶用水難問題,他再次出資20多萬元,自己派遣專業施工隊,在小區附近河灘上開挖一個新的池塘,采用混凝土澆筑并用石方砌好。2012年6月,他免費為黃墩鎮良加村修筑了800米長的水泥路,在建成通車時,村民們說什么也要讓吳總的車第一個走上這條道路。“建設民生工程含糊不得,我們派遣具有資質的施工隊進行施工,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保證工程質量,同時也能節省一定的工程成本。”在談到修橋鋪路、改水改電等民生工程時,吳邵明總是津津樂道。
          對五保戶、特困戶、孤寡老人、傷殘人員等弱勢群體,吳邵明更是把他們記在腦中,放在心上。三義組80多歲的特困戶程學禮,妻子離世,女兒出嫁,加上傷病纏身,只能臥病在床,吳邵明知道情況之后,主動捐資1萬元幫他治療,目前程學禮的生活基本能夠自理。特困戶陳金鳳的房子搖搖欲墜,吳邵明一次出資3萬元,將其房子修葺一新。特別是踏水村的胡德祥,因病發突然,無錢醫治,其家人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向吳邵明進行求助,他二話沒說就拿出6萬元,并且在臘月二十七親自駕車將其送往上海救治,由于搶救及時,胡德祥的病情很快轉危為安。現在身體恢復得很好,其家人為此感激不盡,逢人便夸:“我家德祥的命是大老板吳邵明給搶救回來的,我們永遠都忘不了他的大恩大德!”
          在大災大難面前,吳邵明更是身先士卒,奉獻愛心。汶川和玉樹大地震之后,他在第一時間代表明月礦山開發有限公司,分別捐款12萬元和10萬元。他的這一善舉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表揚,同時也受到了大家的贊頌,但他卻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我盡一點綿薄之力,也是責任所在!”
           “黨是偉大的,我要永遠感恩;政府是堅強的,我要堅決聽從;政策是英明的,我要好好運用;企業是自己的,我要做大做強;財富是社會的,我要盡情回報。”從企業家華麗轉身為慈善家的吳邵明,其善舉美德告訴我們:一時一事之“善”,有如細流;一行一業之“善”,有如江河;一生一世之“善”,則如汪洋;泊泊然,汩汩然,凡浸潤之處,皆為澤被,此乃“上善若水”之境!我們要讓這種“上善若水”成為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團體自發的行為,內在的需要。也唯有如此,慈善才能真正成為一股推動社會前行的力量,成為一種支撐我們時代高歌的精神。
          (錢續坤)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宁市| 金乡县| 米泉市| 寿宁县| 洪泽县| 阿拉善左旗| 凤庆县| 丹阳市| 通州区| 荆门市| 晋中市| 新沂市| 梓潼县| 和政县| 油尖旺区| 依兰县| 五常市| 黑山县| 出国| 库车县| 喀喇| 雷波县| 连平县| 谷城县| 云南省| 措勤县| 陆川县| 商河县| 苗栗县| 临湘市| 扎兰屯市| 安西县| 信丰县| 石屏县| 贵溪市| 天气| 江西省| 浪卡子县| 德化县| 新疆| 根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