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縣漳湖回民村是全國首批命名的“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擁有“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重點示范村”等金子招牌。這里濱江臨湖、風景秀美、空氣清新,有著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少數民族回族聚居地。2018年以來,該村充分發揮“紅色回民村、綠色長江岸、金色油菜花”資源優勢,推動“旅游+文化”“旅游+農業”“旅游+民族特色餐飲”深度融合,農業觀光農場年營業收入1500余萬元。
漳湖村的“崛起”僅僅是安慶市少數民族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的一個縮影。安慶市現有回族、苗族、壯族、土家族等44個少數民族,5個少數民族村(場),少數民族人口2.4萬人。多年來,我市人大常委會緊緊圍繞全市工作大局,就民族村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先后3次開展專題調研,緊緊抓住制約民族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跟蹤監督,為推進民族村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人大力量。
2018年5月,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民族聚居地區經濟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以及少數民族脫貧攻堅”專題調研。針對民族村脫貧攻堅中存在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薄弱、特色產業尚未形成、村民增收渠道仍較狹窄等突出問題,主任會議進行認真審議,形成“主任會議議事意見通知書”,要求市政府及職能部門:加大民族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市級財政要逐年增加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同時增設民族團結創建工作專項資金并列入預算;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食品、牛羊養殖、果蔬種植、靈芝種植、綠色建材、文化創意及鄉村旅游等“6+1”特色產業,細化發展措施,拓寬群眾增收渠道。2021年6月,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民族村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調研,第2次專題調研民族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并對2018年“主任會議議事意見通知書”要求辦理事項進行跟蹤督查。
今年,市十八屆人大常委會組成后,將落實中央及省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推動民族村鄉村振興作為主任會議審議議題。4月20日至21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菊云帶領部分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人大代表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組成的調研組,通過座談討論、實地察看、走訪農戶等方式,就民族村經濟發展情況再次進行了跟蹤調研。
“全市5個民族村所處地域不同,發展情況各異,要因地制宜,根據民族村的歷史、文化、經濟等村情和特點,統籌謀劃村莊產業發展……”,在隨后召開的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聽取并審議市政府關于民族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匯報時,常委會負責人如是表示。主任會議針對調研中發現的部分民族村管理體制不順、發展空間受限、集體收入偏低等問題,形成統一意見,并再次向市政府發送“議事意見通知書”,提出:加強溝通協調,理順省直部門與大觀區對皖河農場的管理體制,推進鄉村振興政策在民族村的有效落實;細化民族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明確鄉村振興發展方向;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特色和當地資源稟賦,利用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農墾文化、鄉村田園文化等特色資源,擦亮“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中國面點師之鄉”、“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金子招牌,千方百計增加村集體收入,真正讓少數民族村實現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在市委高度重視、市人大跟蹤監督和市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努力下,民族村面貌發生深刻變化,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有了明顯改善。2021年,全市少數民族村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585元,比全國、全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高3654元和4217元,較“十二五”末增加13065元,年均增長15.5%,高于全市同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6個百分點。民族村場全部實施“四好”農村路建設,交通公路總里程累計達到50公里,公路密度超過周邊鄉村;實施農田、水利、電網改造工程,建起4座提水排澇站,修通抗旱排澇渠12000余米,干渠基本實現硬化,整修塘壩、清疏灌渠20處,農田水利、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全面改善;完成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實現村村通自來水,群眾安全飲水得到保證。具有民俗特色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相繼建成,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供稿:陳丙勝 金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