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文件
安慶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于代表議案處理意見的報告
發布時間:2014-01-27 10:24 | 訪問次數:
安慶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于代表議案處理意見的報告
安慶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
代表議案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玉萍
2014年1月22日安慶市第十六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主席團第二次會議通過
截止1月21日下午6時整,本次會議共收到代表10人以上聯名提出的議案38件。其中,財經、工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方面7件;交通、城建、環保、旅游方面20件;農業、水利方面7件;教科文衛方面2件;政法、民政方面 2件。這些議案的提出充分體現了人大代表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政治熱情、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高度責任感。對于代表提出的這些議案,根據本次大會主席團第一次會議通過的《安慶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代表議案及建議、批評、意見的提出和處理辦法》,議案審查委員會對大會秘書處議案組在大會期間收到代表提出的38件議案進行了審查。建議將樅陽代表團涂崇玲等25位代表提出的“關于加強石塘湖應急備用水源保護的議案”(見附件1)、懷寧代表團朱大寧等29位代表提出的“關于改善我市城區交通狀況的議案”(見附件2)列為議案。會后交由市人大常委會處理。
代表提出的其余36件議案(見附件3),涉及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議案審查委員會建議轉為建議處理,連同大會期間收到的72件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見附件4),在本次會議閉會后兩個月內,由市人大常委會會同市人民政府,向有關機關和組織進行交辦,并由承辦單位負責答復代表。
依照《安慶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議案處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市人大常委會將2件議案交由市人民政府研究辦理。市人民政府應在本次代表大會閉會后兩個月內向市人大常委會提出交辦意見的報告,并在規定的期限內報告辦理情況,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后,向下一次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報告。
以上報告,請予審議。
附件:
1.關于加強石塘湖應急備用水源保護的議案
2.關于改善我市城區交通狀況的議案
3.擬作為建議、批評和意見的議案
4.建議、批評和意見
附件1:
關于加強石塘湖應急備用水源保護的議案
安慶市決定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按照創模工作的要求,為改善人居環境,2013年市規委會第十次主任會議審議并原則同意將石塘湖作為城市近期應急備用水源,保障城區106萬人飲用水安全。石塘湖水域面積2萬多畝,年均蓄水量1600萬立方米,目前是楊橋鎮和白澤湖鄉近1萬人的飲用水源地,據市監測中心數據顯示,近幾年來石塘湖水質呈下降趨勢。作為應急備用水源,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是雖然對龍眠山路進行了改造,啟用了1號排污泵站截污工程,但是由于市開發區雨水管網和污水管網混用現象比較嚴重,仍有部分生活廢水和工業污水直接排入石塘湖。目前,石塘湖每天要接納近1萬噸來自市開發區的城市污水,主要經大寨溝和谷橋大溝最終匯入石塘湖。
二是環湖村民的生產、生活污染對石塘湖的影響。沿湖近4萬人及20余家農家樂的生活污水未經有效處置進入石塘湖、近3萬畝耕地施用的化肥農藥(化肥1100噸/年、農藥1000升/年)有4成左右隨灌溉退水及雨水進入石塘湖。
三是2013年水產養殖業向石塘湖投放顆粒飼料200噸、磷肥120噸、菜籽餅300噸、米皮麥麩300噸,對水質造成一定的污染。
四是石塘湖局部區域水質已降到Ⅳ類,其中躍進橋區域湖水呈富營養化狀態,水體為V類。
以上四個方面的問題,客觀反映出石塘湖水質存在的問題,石塘湖治理和保護是個系統工程。如何盡早切實有效解決好石塘湖水污染問題,為改善石塘湖應急備用水源水質特提出以下建議:
1、扼住水污染咽喉。盡快啟動2號泵站,打通文苑南段管網,將主城區、市開發區、大橋開發區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至城東污水處理廠,切實做到雨污分流。對沿湖生產、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截污整治,
2、發揮濕地生態功能。濕地有助于減緩水流速度,濕地有利用水生植物自凈水體作用。對含有污染物和雜質(化肥、農藥、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等污染物)的污水,流經濕地有利于降低有害物質和雜質。可在大寨溝、谷橋大溝的交匯處向下游1500米的喉管處和石塘湖的入湖口處200畝的區域內,作為人工生態濕地,培植適合對水體生態平衡具有調節作用的水生植物,降低污染,提高水體自凈能力。
3、打造自然生態駁岸。對石塘湖周邊的自然河道,建設標準的生態駁岸,采用能經受較強水流沖蝕復活材料,增強水體的自凈作用,建設生態駁岸,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長,并成為水陸和生態流的交通道,提升城市品位。
4、啟動綜合整治前期工作。本著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由水利部門牽頭開展石塘湖整治規劃工作,各部門通力合作,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協力推進石塘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在此基礎上,實地調研、科學論證、規劃先行、分步實施,綜合整治,增大湖水容量,提高湖水自凈能力,啟動建設環繞全湖的環湖大道和環湖林帶等項工程。
5、入湖河道疏浚。谷橋大溝和大寨溝拓浚,谷橋大溝疏浚工程南起大觀開發區,北至石塘湖,大寨溝拓浚工程南起神靈潭,北至石塘湖。全面清淤,統一斷面,邊坡護砌,安全護欄設置。
6、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在環湖村莊,因地制宜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發展生態農業,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規范水產養殖行為。
7、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及《安徽省城鎮生活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條例》的要求,劃定石塘湖水源保護區,制定水源保護區方案,報省政府批準。
附件2:
關于改善我市城區交通狀況的議案
十二五以來,我市積極推進城市交通路網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基本形成了“六橫六縱”道路主框架和三條跨區域連接線。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交通需求快速增長而暴露出的問題也日益顯現。城區湖心路、龍眠山路、集賢路等主要南北向和沿江路、孝肅路(華中路)、菱湖南路等主要東西向路段車流量大增,高峰時段經常出現交通嚴重擁堵甚至混亂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應引起政府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
據調研分析,當前城區道路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的原因是:
一、機動車保有量激增。僅2010年至2013年,城區機動車保有量從58339輛猛增到122173輛,增長一倍多。這期間,城區新(改)建的道路不能適應車輛快速增長的需要。
二、規劃引領不夠。面對城市和交通快速發展狀況,規劃相對滯后,未能及時編制大宜城綜合交通規劃。
三、骨干路網尚未發揮整體效能。列入主框架體系建設的一些道路未能及時開工,一些道路遲遲未按期貫通,這些“斷頭路”影響了整體路網的運轉和通暢。
四、配套設施建設不夠完善。一些道路未能同步設計建設配套設施,以至道路建成后不能滿足交通管理要求;老城區停車場、泊車位嚴重不足,停放車輛擠占了本來就不寬的交通道路甚至人行道。
五、城市公共交通發展滯后。目前城區每萬人擁有7.47標臺公交車,大大低于部頒10-12.5標臺的標準,且部分公交班次間隔時間長,線路分布不盡合理,北部城區相關高校、大觀區、宜秀區等相關區域還存在空白點。
六、交通秩序管理尚需要努力。盡管相關部門開展多次專項整治活動,交通狀況有所好轉,但摩托車、電動車、三輪車、騎路農貿市場等方面存在的亂象,時常潮起潮落,有的已成頑疾。
我們認為,當前城區道路交通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既有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有工作上預見不足,力度不夠的原因,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深入分析、研究,采取切實措施,逐一加以解決。
為進一步推進我市城區交通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一、著眼長遠,科學規劃,充分發揮規劃龍頭引領作用
一是盡快高起點、高標準抓緊編制大宜城綜合交通規劃,明確高架、輕軌、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設施、停車場等規劃內容。要聽取多方意見和建議,把握城市發展和土地利用的前瞻性,使規劃全面、科學、合理。
二是優化提升城市總體規劃,城市交通規劃要與安慶文化、旅游、環保等規劃緊密結合起來,彰顯安慶特色,提高城市品位。
三是政府各相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密切協作,避免城區交通在規劃、建設、管理上的錯位和缺位。
二、突出重點,加大投入,加快建設步伐
針對當前道路交通存在的“城內不暢,城外不環”的突出矛盾,市政府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的力度,整合資源,總攬全局,科學安排建設時序,集中力量及資金,按照輕重緩急原則推進建設。
一是圍繞東西和南北向的主干路網的貫通,認真排查影響通行的路段和節點,下大力氣解決“斷頭路” 問題。東部要盡快完成潛江路、文苑路、港口路和晴嵐路跨新河橋梁以及潛江路三期、環城東路工程的建設;西部要加速推進勇進路、皇冠路等工程施工進度,加快推進高新園區相關道路建設。
二是盡快開工建設安慶高速出入口北移和外環北路東段工程,加快推進安慶至懷寧、安慶至樅陽快速通道建設。
三是對人流、車流量大的重要平面交叉路口,采取上跨下穿方式,實行立體交叉分流,盡快實施中興大道下穿鐵路立交改造工程建設;盡快在城區主要街區規劃建設停車場、泊車位;交通配套設施要與道路同步建設,以滿足交通管理要求。
三、創新機制,綜合治理,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一是學習借鑒其它城市先進經驗,建立科學管理機制,探索“政府牽頭、部門聯動、社會支持、綜合治理、齊抓共管”的交通管理模式。
二是重拳整治,常態管理。對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在機動車道甚至主干道上混行,以及騎路市場占道經營等行為,政府相關部門要痛下決心整治頑疾,更重要的是建立常態管理的長效機制。
三是加快推進智能交通系統建設。建立以交通指揮監控系統為中心的交通監控網絡,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要根據人流、車流量實際狀況,科學地對道路交叉口進行優化改造以及設置交通信號燈、標志標線、物理隔離帶、監控及流量監測等配套設施,既要注重安全,也要考慮便捷,做到科學合理疏導交通。
四、加快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導綠色出行
一是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見》,出臺具體措施,將公共交通場、站和配套設施納入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設規劃,并作為相關開發工程項目配套建設的一項內容,實行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使用。
二是要遵循市場法則,引入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深入分析中北巴士公司狀況,明晰權責,認真研究其運營機制,優化市場資源配置,不斷提高我市公交服務能力和水平。
三是積極探索推行多種綠色出行方式。如嘗試在主要街區、景區投放免費公共自行車,既方便群眾出行,又緩解交通壓力。
五、加強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城區交通狀況如何,直接涉及到每個居民的切身利益,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和網絡,采取各種形式,多渠道、多層面地廣泛組織開展“改善交通從我做起”的宣傳教育活動,結合“安慶好人”、“文明市民”等活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引導民眾遵守交通法規,強化安全意識,維護交通秩序,倡導綠色出行理念,營造良好的交通環境。要讓更多的干部群眾參與到活動中來,為城市交通建設和管理積極獻計獻策,形成人人關心交通、人人支持交通建設和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附件3:
擬作為建議、批評和意見的議案
第一類 財經、工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方面7件
1.懷寧代表團陳靜等10人提出“關于拓寬融資渠道的議案”;
2.望江代表團李權生等11人提出“關于對我縣聯圩并圩工程給予扶持的議案”;
3.望江代表團馬俊等10人提出“關于請求政府解決安慶市牛肉價格過高問題的議案”;
4.太湖代表團李玉中等10人提出“關于要求調整規范駕校培訓收費標準的議案”;
5.岳西代表團王業勝等10人提出“關于要求增大生態功能區農業、林業、旅游項目及獎補資金份額的議案”;
6.宜秀代表團徐冬斌等10人提出“關于加大扶持本土企業發展的議案”;
7.宜秀代表團趙永杰等11人提出“關于大橋開發區擴區的議案”。
第二類 交通、城建、環保、旅游方面18件
1.懷寧代表團梁紅等11人提出“關于開通安慶西站至安慶的公交線路的議案”;
2.懷寧代表團查志成等10人提出“關于規劃濟廣高速臘樹出口,打造懷寧西南窗口的議案”;
3.望江代表團史青年等10人提出“關于將安九公路望江至宿松段升級改造工程盡早列入市級重點工程建設的議案”;
4.望江代表團劉赟等11人提出“關于要求開通望江至安慶城際公交的議案”;
5.宿松代表團施取金等11人提出“關于在我市建立公共自行車交通體系的議案”;
6.望江代表團潘連宇等10人提出“關于進一步重視安慶城北整治建設的議案”;
7.望江代表團潘連宇等11人提出“關于拆除城區固定垃圾屋替換為標準垃圾桶的議案”;
8.望江代表團潘連宇等10人提出“關于提高我市出租車服務管理水平的議案”;
9.岳西代表團余緒松等11人提出“關于推進司空山整體旅游開發的議案”;
10.大觀代表團李軍等12人提出“關于盡快實施石化800萬噸煉化裝置1300米衛生防護距離拆遷居民房屋還建的議案”;
11.大觀代表團劉紹炎等12人提出“關于要求將安慶石化固廢堆場進行搬遷的議案”;
12.大觀代表團李軍等11人提出“關于實施石化老裝置1300米衛生防護距離居民搬遷的議案”;
13.大觀代表團李燕等10人提出“關于扶持本土民營建筑企業做大做強的議案”;
14.大觀代表團王向兵等10人提出“關于將花亭新村泵房移交到安慶市市政管理的議案”;
15.宜秀代表團趙永杰等11人提出“關于加快編制和審批宜秀區城鄉規劃的議案”;
16.宜秀代表團汪愛萍等12人提出“關于請求接通市自來水主管網至楊橋鎮的議案”;
17.宜秀代表團王磊等12人提出“關于請求批準龍山鳳水文化旅游產業園總體規劃及楊橋項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議案”;
18.宜秀代表團高季牛等10人提出“關于落實月形社區發展空間的議案”。
第三類 農業、水利方面7件
1.迎江代表團江紅等12人提出“關于盡快建設永樂圩堤防的議案”;
2.懷寧代表團楊善鵬等11人提出“關于取消農村飲用水工程指標限制的議案”;
3.懷寧代表團陶世祥等12人提出“關于重建皖河、萬全兩個電力排灌站的議案”;
4.望江代表團王木生等10人提出“關于請求將武昌湖濕地從安慶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分離出來的議案”;
5.望江代表團潘連宇等11人提出“關于鄉鎮農村勞動力現狀調查及建議的議案”;
6.宜秀代表團汪小神等10人提出“關于將東湖交歸宜秀區經營管理的議案”;
7.宜秀代表團張啟才等11人提出“關于新洲鄉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及養老養生產業發展的議案”。
第四類 教科文衛方面2件
1.宿松代表團施取金等11人提出“關于加強黃梅戲從業人才隊伍建設的議案”;
2.望江代表團潘連宇等10人提出“關于盡快解決安慶十中兩大安全隱患的議案”。
第五類 政法、民政方面2件
1.宜秀代表團汪小神等11人提出“關于解決宜秀區羅嶺鎮原獅嶺村困難群體生活保障問題的議案”;
2.宜秀代表團張祥銀等11人提出“關于張四墩遺址保護開發利用的議案”。
附件4:
建議、批評和意見
第一類 財經、工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方面13件
1.迎江代表團游桂林等12人提出“關于城區早點供應的議案”;
2.迎江代表團許建國等12人提出“關于進一步完善城區財政體制的議案”;
3.迎江代表團王春代表提出“關于增加重性精神病人診療報銷費用的建議”;
4.迎江代表團楊祥龍代表提出“關于確保村(或村改居)集體經濟發展,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建議”;
5.迎江代表團汪厚娣代表提出“關于盡快調整增加失地農民養老保障金標準的建議”;
6.懷寧代表團鄭三玲代表提出“關于加快寧安城際鐵路建設的建議”;
7.太湖代表團范焱峰代表提出“關于加大對困難縣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的建議”;
8.太湖代表團胡國松代表提出“關于對市、縣各級人民政府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創新社會管理過程中,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的建議”;
9.宿松代表團汪涓代表提出“關于推進宿松臨江兩鎮一鄉開放開發上升為省級發展戰略的建議”;
10.樅陽代表團胡孟斌代表提出“關于請求政府對農村老村干給予生活補助的建議”;
11.桐城代表團葉桂新代表提出“關于提高村干部待遇的建議”;
12.望江代表團劉衛東代表提出“關于扶持望江縣漳湖鎮回民村建設清真屠宰場的建議”;
13.宜秀代表團黃自祥代表提出“關于提高老村干退休養老金待遇標準的建議”。
第二類 交通、城建、環保、旅游方面36件
1.迎江代表團鄭玉果等11人提出“關于距離長江大堤保持100米控制地帶的議案”;
2.迎江代表團鄭玉果等11人提出“關于如何拓寬老城區道路的議案”;
3.迎江代表團鄭玉果等11人提出“關于要求“建圣救主座堂廣場,保護歷史文化遺存”的議案”;
4.迎江代表團張明等11人提出“關于盡快修建峰廣、峰長、山廣、峰和公路的議案”;
5.迎江代表團汪厚娣代表提出“關于要求明華科技整體搬遷的建議”;
6.迎江代表團胡桂友代表提出“關于加快對我市老舊生活小區改造的建議”;
7.迎江代表團胡桂友代表提出“關于盡快整修育才路的建議”;
8.迎江代表團何繼紅代表提出“關于盡快對原安慶市物資局宿舍危房進行拆遷改造的建議”;
9.迎江代表團楊祥龍代表提出“關于盡快啟動東部新城城市綠地系統區域編制功能區概念性建設規劃事宜的建議”;
10.迎江代表團何繼紅代表提出“關于盡快解決城市牛皮癬和小區綠地變菜地等影響文明創建問題的建議”;
11.迎江代表團汪厚娣代表提出“關于統籌規劃安置安慶東部新城征遷區村(或村改居)集體經營發展用房的建議”;
12.迎江代表團王春代表提出“關于盡快辦理新宜小區還建房產權證的建議”;
13.大觀代表團吳杰代表提出“關于加快城區老汽車站拆遷開發的建議”;
14.迎江代表團倪樹松等代表提出“關于盡快規劃與移交百花亭佳苑社區服務站和公益性服務設施的建議”;
15.迎江代表團許建國代表提出“關于盡快在沿江景觀帶增建公廁改善行人如廁難的建議”;
16.懷寧代表團張育清代表提出“關于撤除安慶中北巴士迎江寺公交調度站的建議”;
17.望江代表團嚴詩金代表提出“關于規范我市建筑行業相關保證金支付約定的建議”;
18.樅陽代表團張炳應代表提出“關于爭取經廬江、樅陽至安慶快速通道盡快立項的建議”;
19.迎江代表團楊尚武代表提出“關于在安慶市人口密集區規劃、建設停車場的建議”;
20.迎江代表團楊尚武代表提出“關于加強安慶東部新城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的建議”;
21.迎江代表團楊尚武代表提出“關于加強安慶東部新城農貿市場建設和管理的建議”;
22.迎江代表團楊尚武代表提出“關于將吳越街轉型為步行街的建議”;
23.迎江代表團楊尚武代表提出“關于盡快解決皖江大道運煤及施工車輛沿途潑灑污染路面問題的建議”;
24.迎江代表團楊尚武代表提出“關于拓展安慶東部新城村(或村改居)集體發展空間,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建議”;
25.迎江代表團楊尚武代表提出“關于完善水岸花都還建小區配套設施建設的建議”;
26.迎江代表團張明代表提出“關于加快建設新城東區環衛設施的建議”;
27.迎江代表團張明代表提出“關于解決拆遷安置小區
后期管養經費問題的建議”;
28.迎江代表團張明代表提出“關于盡快規劃建設新城東區消防基礎設施的建議”;
29.迎江代表團張明代表提出“關于盡快解決安徽華泰林漿紙有限公司污染周邊環境問題的建議”;
30.迎江代表團張明代表提出“關于同步配套規劃建設新城東區內還建安置小區專業菜市場的建議”;
31.迎江代表團王春代表提出“關于移栽夾竹桃的建議”;
32.大觀代表團汪春生代表提出“關于引進和推廣機械化環衛車的建議”;
33.大觀代表團丁邦秀代表提出“關于對大觀區海口鎮
總體規劃進行調整和發展定位的建議”;
34.桐城代表團焦玲代表提出“關于盡快修建羅湖大橋的建議”;
35.潛山代表團余曉八代表提出“關于岳武高速東延線在黃柏山區設置出入口的建議”;
36.潛山代表團張復興代表提出“關于對安慶北部新城道路環境整治與改造的建議”。
第三類 農業、水利方面12件
1.望江代表團李正言代表提出“關于對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2.望江代表團李權生代表提出“關于完善花涼亭灌區供水體制,提升灌溉能力的建議”;
3.望江代表團沈松代表提出“關于對六白豬劃定范圍及制定申請人的建議”;
4.太湖代表團陳懷新代表提出“關于要求在《安慶市關于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試行)中增加林業板塊政策獎勵和扶持的建議”;
5.太湖代表團張院生代表提出“關于切實加強對松材線蟲病的防控措施,加大防治力度的建議”;
6.太湖代表團張院生代表提出“關于切實加強對加拿大一枝黃花的防控措施,防治蔓延成災的建議”;
7.樅陽代表團劉小勤代表提出“關于改革扶貧貼息貸款管理體制的建議”;
8.桐城代表團焦玲代表提出“關于推進申請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建議”;
9.望江代表團劉衛東代表提出“關于加強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建議”;
10.宜秀代表團錢益平代表提出“關于請求解決用地指標的建議”;
11.桐城代表團姚芬蘭代表提出“關于規范農村集體土地流轉行為的建議”;
12.桐城代表團程斌代表提出“關于解決農用水庫用水問題的建議”。
第四類 教科文衛方面4件
1.迎江代表團鄭玉果等10人提出“關于保護安徽銀元局辦公樓遺址,傳承歷史文化的議案”;
2.迎江代表團王春代表提出“關于盡快修繕鐵佛庵古井的建議”;
3.宿松代表團陳亞松等代表提出“關于建立城鄉醫保管理一體化制度的建議”;
4.宜秀代表團汪小神代表提出“關于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建議”。
第五類 政法、民政方面5件
1.迎江代表團李敏等14人提出“關于落實無身份信息患者醫療救治費用的議案”;
2.迎江代表團何繼紅代表提出“關于盡快出臺相關意見,明確社區居委會職權,對社區工作實施‘費隨事轉’的建議”;
3.望江代表團李正言等代表提出“關于加強對肇事肇禍精神病人救治救助的建議”;
4.大觀代表團江連富代表提出“關于特定日期禁放煙花爆竹的建議”;
5.迎江代表團王春代表提出“關于盡快建設居家養老緊急救助服務體系的建議”。
第六類 其它方面2件
1.大觀代表團吳杰代表提出“關于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邀請市民旁聽的建議”;
2.迎江代表團田輝代表提出“關于加強全市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建設工作的建議”。
安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