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村民解憂、促鄰里和諧、幫群眾增收,幫助群眾解決這些急難愁盼的民生實事,才能提升群眾幸福感,提升我履職的收獲感。”北中鎮第九屆人大代表、玉嶺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承鋒說。當選鎮人大代表3年多以來,張承鋒從民生小事入手,盡心竭力履行代表職責,用實際行動抒寫了對人民的滿腔赤誠。
打通邊界“最后一公里”
玉嶺村地處皖鄂兩省交界,是通往湖北省英山縣、蘄春縣的主要交通路口,邊貿往來人員頻繁。但是,交界1.4公里斷頭路給兩省群眾出行帶來困難,尤其道路兩側沒有安裝路燈,到了晚上村民只能借著農戶微弱的燈光出行。“蹭燈出行不僅不方便,也給過往的群眾帶來安全隱患。”張承鋒說。
彼時的張承鋒剛剛當選鎮人大代表不久,為了解決群眾“蹭燈出行”的窘迫,他開始積極奔走。張承鋒實地調研,與兩省代表聯合向相關部門反映。在張承鋒和其他代表的共同推動下,通過兩省聯動,投資60多萬元,1.4公里的跨省斷頭路被打通。2023年10月,投資5萬元,公路兩旁還安裝了38盞太陽能路燈。“如今,燈火通明,群眾晚上出門,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家住兩省交界的玉嶺村羅畈組村民查方宇老人高興地說。
當好群眾心目中“和事佬”
群眾“下單”,代表“服務”,張承鋒響應鎮人大開展的“聽民聲、惠民生、促和諧”行動,積極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在履職中,除了解決群眾身邊的各種民生“小”事,張承鋒還當起了“和事佬”。
2023年上半年,村民張國華與鄰居因山界問題產生矛盾糾紛。張承鋒得知這一情況,與村里“和事佬”一道,分別與當事人雙方進行溝通、調解。由于分界時間久遠,山上人跡稀少,草木生長旺盛,原先劃分的山界早已模糊不清。他和“和事佬”耐心地講道理、談人情,安撫好雙方情緒,然后找到當年分山界的相關人員,帶上資料,上山為雙方重新確定界線。經過實地核查,張承鋒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矛盾雙方迅速“罷兵停火”,最終達成和解協議。事后,當事人張國華逢人就夸贊說:“張代表處理問題公平公正,我們群眾信服。”
這件小事給張承鋒啟示很大。村里的事大多是家長里短的鎖事,卻也是關系群眾和諧相處的大事,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破解鄉村治理難題,僅靠村“兩委”力量是有限的。在他的推動下,玉嶺村成立了“和事佬”調解工作站,聘請了老黨員、老干部、老代表、老戰士、老模范等10名“五老”人員。因為“和事佬”們離群眾近,基層生活工作經驗豐富,在化解矛盾糾紛時,憑借草根智慧的“土方子”,更加游刃有余,也讓當地群眾更加信服。2023年,玉嶺村“和事佬”調解工作站共開展各類法律法規、政策方針等宣傳15次,調解大大小小的矛盾糾紛15起,矛盾糾紛調處率達100%,成功率達98%。如今,玉嶺村基層治理進一步加強,社會風氣進一步好轉,其“和事佬”調解經驗做法,還被全縣宣傳推廣。
擦亮農村人居環境“底色”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山區村沒有啥像樣的產業,不靠砍柴日子咋過?”“幾輩人都以砍柴為生,換大米油鹽,破壞生態環境不說,還付出了吃子孫飯的代價。”上任伊始,張承鋒召開了民生議事會,一提起“毀林”這個話題,村民們就滿腹意見、苦不堪言。改變,迫在眉睫。“我們一定會把大家的意見向上反映,盡快幫助大家解決困難。”張承鋒當場就對村民作出鄭重承諾。在此后的日子里,張承鋒帶著村“兩委”和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爬遍了村里的荒山荒坡,走遍了村里的大街小巷,處處細致調研,時時尋問良方。在加強森林防火的同時,并征得村民同意和支持,2019年,玉嶺村流轉農戶荒山荒地300畝,發展高山富硒有機茶園。通過幾年的努力,村級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帶著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張承鋒當選鎮人大代表,肩上又多了一項責任。他在鎮人代會或每月代表提建議的時候,經過進一步調研,向鎮人大提出《關于加強山區生態修復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建議》。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張承鋒帶領村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對村莊進行科學規劃,建設中堅決不拆老房、不砍老樹、不趕老戶,盡量保留和突顯“山村味”,讓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如今,“和美玉嶺”成為了跨省邊界的一道風景,大大提升了鄉村生態環境質量。
作為一名基層人大代表,張承鋒扎根一線,始終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讓履職答卷載滿民意,讓群眾群眾受益。“下一步,我將繼續把人民群眾的問題放在首位,以群眾實際情況為出發點,緊盯百姓“急難愁盼”問題,實現靶向發力,讓民生福祉成色更足。”張承鋒說道。(吳承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