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地方高等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跨越式發展。目前擁有直屬高校4所,在全省地級市中位居第一,辦學成績更是逐年提高。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協的高度重視和指導,得益于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更是各校自身不懈努力的結果。我市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基礎良好。受市政府委托,現擇要匯報如下:
一、四所高校建設發展基本情況
我市直屬高校為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和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4所高校近年來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教育教學和管理發生了根本的改觀。4校總占地面積2023畝,校舍總建筑面積524494平米;開辦系部24個,開設專業90個;擁有教職工總數1132人,其中在編871人,非在編261人。副高級職稱教師173人。2013年底在校生總數23200余人(其中職院在校生9300余人,醫專7700余人,師專5200余人,戲院1000余人)(詳見附表),形成相當的辦學規模。
1、辦學成果非常豐碩。
一是教科研成績顯著。四校擁有國家實用型專利近20項,爭取和承擔的國家級、省級教科研各類課題項目240余項,教師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50多篇,出版專著、主編、參編教材130余部(本)。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30多項。省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精品課程7門。黃梅戲學院師生指導、表演的劇目及其他教學成果、作品獲國家、省級獎項30余項。
二是大量向社會培養輸送合格有用人才,積極提供智力服務。近年來各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升,就業率均在95%以上。據統計,2013年四所高校共培養輸送畢業生6211人,就業率達98%以上,有效緩解了各企事業單位對高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各校充分發揮師資、教學設施等資源優勢,提供智力服務,助力地方社會發展。如師專近年完成全市小學、幼兒園教師、保育員等各類培訓10000余人次;醫專堅持面向本地,服務大局。與宜秀區政府簽訂的《校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已進入實施階段。與省藥學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認證中心簽訂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合作協議,為安慶全市的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提供繼續教育培訓平臺。
三是社會合作成效顯著。各校積極開展校企(事)合作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職院先后與安慶石化等130多家企事業單位、與國家級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和11家省級開發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建有80余家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引企入校,建“校中廠”4個,與本地企業共建生產性實訓室3個,年度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接待學生實習5600多人次,接受學生進行頂崗實習2400多人;與本地企業校企合作辦班7個,引校入企,建“廠中校”2個;年度為地方培訓、鑒定技能人才6000多人次。年度安排20多位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與企業合辦公司2個。
醫專積極與安慶天禾藥業等4家醫藥企業開展獎學助教、產品研發、實踐教學、專家進課堂等形式合作,聯合培養人才。與安慶市中醫醫院等市區四所醫院簽訂附屬醫院協議,擁有淮北礦業集團總醫院等5家教學醫院,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與安慶衛生信息與醫學繼續教育考試中心開展合作,進行醫學類專業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等工作。另有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等114家實習見習基地。
戲院已和望江、太湖、桐城、宿松等地專業黃梅戲劇團及再芬劇院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培養黃梅戲表演等專業人才160余名。市及市屬各縣黃梅戲劇團是該院學生穩定的實習就業基地,學院黃梅戲表演專業的畢業生一半以上在各劇團就業。
師專順應潮流,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先后與80余所(家)幼兒園、小學、企業簽署了實習實訓、頂崗實習合作協議,為學生提供了穩定的實踐基地;另外,“校中有企”的模式也實現突破,已有一家私營企業進駐學校,為學生適時提供實訓。同時,教師隊伍實行“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行雙向交流掛職,為提高學校學生的從業能力提供了保障。
2、辦學能力明顯提升。
一是管理隊伍增強,管理水平提高。四校共有行政管理人員230余人(含兼職),2013年以來,四校增配副廳級黨政主要負責人4人,增配正縣級班子成員 6人。中層以上干部155人,其中黨員干部131人,占84.5%;行政人員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有68人,占43.9%。
各校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及其他相關法規政策為依歸,貫徹落實依法治校的方針,制定和完善學校管理各個層面的規章制度,積極組織開展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依法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統領全局,支持校長獨立自主的開展教學、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堅持通過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職工代表大會等組織形式,依法保障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和監督,大力改善教職員工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使他們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
各校還依法通過爭取社會組織和個人捐資助學、采取校內勤工儉學、減免學費等形式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認真評選和發放國家、省級各類獎助學金,同時設立各種形式的校級獎學金,對品學兼優的學生進行獎勵。各校依法維護校園安全穩定,避免了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的發生。
二是師資隊伍陣營壯大,教學實力增強。在編在崗教職工總數871人,其中專任教師761人。專任教師中,副高級職稱的有173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22.7%,挑大梁的骨干教師進一步增加。同時,各校創新用人模式,充分利用社會力量辦學,外聘兼職教師261人,其中高級專家61名。
三是人才培養的水平不斷提高,高級專門技能型人才不斷涌現。各校把人才培養作為辦學的根本任務,加大課程改革力度,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使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具有“雙證書”(畢業證書和資格技能證書)的高級專門技能型人才。如,
職院學生的職業技能素質不斷提高。近兩年來,他們在各級職業技能大賽中屢獲佳績,團體及個人獲獎57項。師專學生在 “專升本”、“對口考”、“教師考編”、“特崗教師招聘”等各類考試中表現良好。如學校2013屆有317人被錄取,畢業生就業率達98%以上。2013年,該校學生在國家、省級專業技能和學科競賽中,均有出色表現。醫專護理專業2012屆、2013屆畢業生獲得護士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率分別為99.65%、99.85%,顯示了較高的專業素質。戲院近年來已有20名在校生獲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大賽金獎。在國家、省級黃梅戲大賽中,學院獲獎者均占獲獎總數大半以上。歷屆央視“尋找七仙女”大賽獲“七仙女”稱號的選手大多來自該院。2013年央視春晚,該院96級雜技專業畢業生張權、趙麗表演的節目《冰與火》征服了全國觀眾。
3、辦學模式不斷創新。各校以改革創新精神,根據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特點和服務科學發展的要求,積極探索實行新的辦學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養效益。主要做法:一是成立由校內老師和企業、行業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專業和課程建設;二是吸納校外專家意見,修訂相關人才培養方案,使專業課程體系更加貼近崗位需要;三是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和編寫具有職業和企業崗位特點的特色教材,突出教材的實用性;四是擴大對外交流,引進先進教學模式。如職院先后與德國、挪威、印度、韓國等加強合作交流,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班級達到5個,還成立了“中德諾浩”汽車學院;五是通過爭取并實施國家、省級相關項目,促進專業教學和實訓基地建設。四校獲央財支持的提升專業服務產業能力專業及省級特色、示范專業18個。央財支持及省級項目性實訓基地(中心、實驗區)12個。
我市地方高校取得的突出辦學成績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的結果。特別是新一屆市委政府采取了許多新舉措促進我市高等教育的發展。為大力推進我市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2013年8月,在深入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市委第67次常委會研究了全市高等教育工作,明確了各高校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方向和辦學的績效要求,比較系統地解決了各高校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一是優先滿足高等教育學校發展對人才的要求。2013年給各高校調劑41名全額撥款事業編制,公開招錄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高層次人才,特許采用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高等教育學校對特急缺人才的需要。二是履行舉辦者職責,積極化解各高校基本建設債務。在市本級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決定為各高校化解債務51431.65萬元。并承諾根據發展實際需要逐年增加投入。三是加大改革力度,理順管理體制,提升辦學層次。將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整體上劃,由以桐城市管理為主改為以安慶市管理為主的管理模式,為該校另擇了校址,按現代高等教育辦學的要求進行高水準建設,實行“交鑰匙工程”。 2015年年底前可望完成一期工程。市政府分管市長多次深入桐城市和師專,現場解決工程建設的問題。四是加強對四所高校的統一領導。市委還專門設立了高等教育工作委員會,對四所高校直接實施領導。其主要職責是加強各高校黨的建設,特別是領導班子建設和干部隊伍、人才隊伍建設,并以此為抓手,推動各高校的科學發展。市高教工委書記由市委副書記兼任、設專職副書記和副書記各一名,委員由各高校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和市委組織部、宣傳部、人社局負責人擔任。五是積極推進高校空調安裝工作。市政府分管市長、分管秘書長先后兩次組織多家部門和市供電公司協調、推進我市高校空調安裝工作。高教辦也積極幫助市區三校與市發改委、市規劃局對接相關立項和規劃報批事宜。
二、發展中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我市各高校發展態勢良好,但還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如下:
1、缺決定學校內涵式發展的“瓶頸”資金。一是缺還債、運轉資金。2013年6月經審計部門認定的各高校基本建設債務為51431.65萬元,其中,職院17748萬元,醫專21433.7萬元,戲院6279萬元,桐師5966.95萬元;黃梅戲學院每年維持正常運轉需要1700萬元(除工資、保險),而學費及省專項收入只有500多萬元,每年缺口約1100多萬元;二是缺發展啟動資金。其一為硬件達標建設經費。職院2014年要接受省級示范職業院校驗收,亟須建設體育館、學生活動中心和培訓大樓;戲院2014年要接受高校辦學水平評估,亟須建設圖書館、錄音棚和安裝校內視頻監控設施。醫專根據完善校園功能的需要,要新建教學樓、室內體育館、大學生活動中心、藥用植物園等。其二為空調安裝經費。2014年,四所高校實施省政府部署的“空調進高校”工程,據測算,校內線路改造電力擴容及空調購置總費用為5333.44萬元。
2、缺決定學校發展水平的基礎性人才。 一是缺基本教學人才。職院擁有近萬名在校生,而在編教職工僅304人,生師比嚴重超標,工科教師極度緊缺。醫專現有專任教師170人,按5000人規模核算(生師比為16:1),學校專任教師數應為312人,缺口較大。師專目前在校學生5227人,按照教育部生師比18:1規定,專任教師仍有較大缺口。二是缺學科骨干和專業領軍人才。由于四所高校均由中職中專發展而來,這個問題在四校均表現突出。受區域、經濟待遇諸因素影響,高層人才難引進,留不住人的現象較為嚴重。職院機電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是該院的核心“主打”專業,僅有專業教師31名,且多為年輕教師,專業帶頭人和“雙師型”骨干教師緊缺,急需引進。醫專目前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學緣結構均不合理,尤其缺乏高端領軍人才。戲院由于藝術教學的特殊性和專業局限性,再加上近幾年專業教師大量退休,教師特別是骨干教師嚴重缺乏,僅黃梅戲表演專業按規定師生比缺教師20人。
3、缺保障高校自主辦學的激勵機制。主要是由于當前高校同政府、社會之間的關系沒有完全理順,高校缺乏面向社會獨立辦學的能力和積極性;安慶由于經濟欠發達,政府投入不穩定;目前,高校由于實力不強,產學研有效結合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利用市場和社會資源辦學的“紅利”不多。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遵循高職高專學校辦學特點及其內在發展規律,充分發掘并利用安慶發展高等教育的特有資源優勢,要求并支持各高校走由規模外延式擴張向質量內涵式發展轉變的道路,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宏觀統籌下,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培養輸送實用型、技能型高級專門人才,提供多元服務。
1、把發展我市高等教育事業擺到戰略地位。按照省政府要求,市政府加大統籌職業教育資源力度,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以適應安慶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需要。按科教興市的戰略要求,優化高校發展的環境,依法規范高校發展的投入,加大解決各高校實際問題的力度。堅持政府對高校的宏觀管理,實施以“成才率”和“就業率”為導向的績效考核。鼓勵各市屬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特有優勢,積極主動爭取并利用好各級黨委政府的政策支持,辦好“特色高校”。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實現高等教育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2、分輕重緩急逐步解決各校債務負擔,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爭取2014年至少為高校化解一半以上已認定債務;解決黃梅戲學院正常運轉所需缺口資金;解決市區三所高校空調安裝啟動經費。統籌解決市區三所高校公租房工程建設遺留問題(市區三所高校公租房建設資金缺口為15240.64萬元,其中職院5327.3萬元,醫專7144萬元,戲院2769.34萬元。目前部分學校該項工程已停工一年多)。
3、切實保障有關高校順利通過省級評估。今年,我市安慶
職業技術學院、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正在準備迎接省級相關評估的各項工作,爭取順利通過評估。這些學校近幾年在硬軟件建設方面雖然進步很大,但總體上與國家標準和上級要求還有不少差距。要根據評估工作項目和時間的需要,落實好相關資金。
4、推動高校實現依法依規自主管理,建立與市場導向相適應的辦學機制,拓寬產學研結合的辦學路徑。要鼓勵支持各高校建立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快速靈活的辦學機制,并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體制、用人機制和激勵機制等等,讓各高校面向市場和社會組織辦學資源,通過購買服務等手段擴大辦學資源,拓寬辦學渠道,打造充滿活力、深受社會歡迎的、具有安慶地方特色的現代高等職業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