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主頁 > 機關工作 > 調查研究 >
          調查研究

          安慶歷史掌故

          發布時間:2015-02-13     閱讀次數:
          潘忠堯
          安慶市位于省境西南部,長江北岸,與江西省相望,是長江流域至要河港。全市面積15398平方千米。歷史上,三國時曾于此建山口城、呂蒙城,北宋時在此設德慶軍,南宋改安慶軍,后升安慶府,元改為安慶路。1949年設安慶市,1979由省直轄,1988年安慶地區并入安慶市,別稱“宜城”。長江自西南向東北流經市南界,納華陽河、皖河等支流,區內湖泊眾多,水運發達。安慶屬于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農作物以水稻、棉花、油料為主。盛產茶葉、魚蝦。工業有石化、制造、有色、輕工四大種類。
          安慶是個開發較早、歷史悠久的古城。從市郊“張四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骨器來看,早在七千年前,即公元前五十一世紀的母系氏族公社后期,亦即傳說中的神農氏以前,人類已經在張四墩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勞動生息。據《書·禹貢》所載古九州區劃,這里屬揚州之域。春秋時代分屬皖國、桐國。秦統一全國后,這里屬揚州九江郡。漢屬舒、皖兩縣。三國時屬吳廬江郡皖縣。晉初屬舒、皖兩縣,東晉屬舒、懷寧。南朝宋,齊屬晉熙郡陰安、懷寧。南朝梁屬樅陽郡陰安、晉州懷寧。北齊、南朝陳屬樅陽郡陰安,懷寧。隋屬同安郡同安縣和同安郡懷寧縣。唐屬舒州同安郡(至德年間曾一度置盛唐郡)桐城,懷寧。南唐,后周,北宋初均屬舒州桐城、懷寧。北宋政和五年(1115)改同安郡為舒州德慶軍。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為舒州安慶軍。慶元元年(1195)升舒州安慶軍為舒州安慶府,府治在今潛山縣城。南宋建立安慶府制不久,金兵渡淮南侵,安慶知府黃干于嘉定十年(1217)奏請朝廷,在大龍山之南、宜城渡之北的盛唐山麓,建筑城池,并將府治移此,以備戰守。不久,安慶府復還舊治,建城工程即止。紹定四年(1231),安慶知府趙某(名已佚)第二次筑安慶城,但仍未全部建成。端平元年(1234),蒙古軍揮戈南下。次年,安慶府移治羅剎州、揚槎州,以避蒙古軍兵鋒。景定元年(1260),沿江制置大使馬光祖復筑安慶城,安慶府和附郭懷寧縣均遷治于此。建城工程從嘉定十年始至景定元年完工,前后歷時四十余年。府城周圍九里許,開五門:東樅陽門,東南康濟門,南盛唐門,西正觀門,北集賢門。元改安慶府為安慶路。明初改為寧江府,后復名安慶府。清康熙六年(1667),分建安徽省,以安慶府治為省會,但安徽布政使司仍在江寧(今南京市)。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從江寧遷至安慶城,后一八五三年至一八六一年太平軍占領安慶城,安徽巡撫衙門暫遷廬州(今合肥市),一九三八年一月,因日軍臨近,省治臨時遷六安,除去這兩段時問,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前后計一百六十余年。從抗戰勝利時起至解放前夕,安慶城是國民黨安慶專員公署和懷寧縣治所在地。一九四九年安慶解放,江淮軍區析懷寧縣城(即安慶城)與近郊設安慶市,此后,安慶亦一直是專署、行署駐地。安慶城別稱宜城,其由來有二說。馬祖光《建康志》云:三國時,這里曾設一座“疑城”,后訛“疑”為“宜”,習稱“宜城”。另一說法是;東晉詩人郭璞,精“卜筮之術",途經這里,觀察形勝,以為“此地宜城”,后人因以為名。
          又因地處皖河入江之口,春秋時期屬皖國,故又稱皖江、皖城。還因隋唐以后曾屬同安郡、舒州,所以有時也稱同安城、舒州。
          安慶市地處長江中下游,上接湘鄂,下銜吳越,地勢非常險要。南唐徐鍇形容其戰略地位云:“中國(舊指中原地區)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可以亂中國。吳孫權克皖而曹魏不寧,周世宗平淮而李氏窮蹙。”《明一統志》稱安慶城為“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沖”。明末清初著名詩人錢澄之詠安慶形勝的詩中也有:“長江萬里此咽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句。因此,早在三國時代,這里就先后修筑了呂蒙城和皖口城,是長江北岸的一個重鎮要塞。此后,安慶城下,戰事頻繁。元朝末年,紅巾軍將領趙普勝、陳友諒與元將余闕在安慶城下進行了前后達七年之久的爭奪戰。明正德年問,寧王宸濠反叛朝廷,率眾六萬,號稱十萬,從南昌經鄱陽湖,順江而下,直取安慶。都督僉事楊銳與知府張文錦、指揮崔文守御甚固,宸濠百計攻打,終不能克,最后被迫回援老巢南昌而全軍覆沒。明朝末年,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曾連營百里,進逼安慶,使明朝的陪都南京受到極大威脅。太平天國后期,太平軍安慶保衛戰,進行了一年又四個多月,驚天地而泣鬼神。近代民主革命時期,安慶城頭義旗迭舉,先驅者輩出。徐錫麟、熊成基先后領導的起義,皆為當時震驚中外的民主革命先聲。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在安慶城郊菜子湖、花山、大龍灣、石塘湖、月形山,廣濟圩,八都湖等地,先后建立了抗日游擊根據地,使盤據安慶城的日軍處于被包圍之中。解放戰爭中的渡江戰役,人民解放軍首先突破了敵人在安慶、蕪湖之間的防線,勝利地完成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歷史任務。
          安慶向來是人文薈萃之地。古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民族英雄,如李白、王安石、陸游、文天祥、史可法、張英,劉大魁、姚鼐、袁枚、鄧廷楨等,都曾來過安慶,留下了大量歌頌安慶名山勝水的綺麗篇章。早在清代末年,安慶即興辦了全省最早的大、中學堂。一八九八年,安慶創辦了求實學堂,后改為求實大:學堂、高等學堂,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曾任該校監督,近代著名文學家蘇曼殊曾在該校任教。一九一二年秋,陳獨秀就該校校舍籌辦安徽大學。一九二七年正式建立安徽大學,這是安徽省的第一所大學。中等學校,女子中學的創辦,也在全省之先。全省第一座圖書館于一九一三年三月在安慶建立。一九O四年至北伐戰爭前,《安徽俗話報》、《安徽船大日報》,《平議報》,《黎明周報》、《安慶學生報》、《寸鐵》、《洪流》、《通俗教育報》等報刊,在安慶先后出版,對安徽全省以至全國都有很大影響。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在安慶發表支持安徽督軍柏文蔚焚燒鴉片的講演。文化名人郁達夫、胡適曾來安慶任教或講學。陳獨秀、惲代英、任弼時,王步文、俞昌準、郭沫若、周新民等著名的革命者,曾在安慶進行革命活動,譜寫了一曲又一曲革命壯歌。
          張四墩新石器文化遺址
          一九八O年夏,安徽省文物考古隊會同安慶市文物管理處和安慶市博物館,在距安慶市區七公里的白澤湖鄉張四墩新石器文化遺址進行聯合考察和發掘,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和青銅器。這個遺址疊壓了兩個文化層,年代跨度很大,由距今約七千年——五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到約前十六世紀——前十一世紀的商代。
          張四墩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石器有石斧,石磷,石鑿,石網墜、石鏃、石璜等。這些石器的造型均比較規整。骨器有骨蚌器。陶器有鼎、鬲、圜,釜、網墜、紡輪等。陶質多為夾沙陶,也有細泥陶、白陶等。紋飾以刻畫紋為主,間有方格紋、繩紋、籃紋、篦紋。銅器有銅針、銅魚鉤等。此外,還發現有完好的灰坑。
          這些遺物出土,揭示了早在約七千年至五千年前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長江中下游的北岸今安慶市這塊地方,從事原始的狩獵、漁業、農業生產活動。這個遺址與和縣古猿人遺址同位于長江中下游階地。因此,把張四墩新石器文化遺址發掘出來的遠古人類的遺物,與和縣古猿人遺址中發現的動物群化石以及角器、骨器等遺物聯系起來研究,對于探索中華文化的淵源和長江階地的發育史,研究人類在長江中下游的活動,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實物資料。
          發生在山口古城的故事
          距安慶城西約十五華里,地當皖河入江之口的山口鎮,古時叫皖口城或南皖城、皖城,也叫皖陽縣或山口城。現在它雖然不為人所熟知,但早在三國和南北朝時期,作為歷史舞臺的一角,曾經有許多英雄豪杰在這里叱咤風云,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
          漢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派朱光屯田于皖。“其地上控肥淮”。為東吳所必爭。孫權哪能容得曹操在那里屯田,于是決定親征,奪取皖城。《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曹公遣朱光為廬江太守,屯皖,大開稻田……于是權親征皖,引見諸將,問以計策。蒙乃薦}j。于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銳繼之。侵晨進攻,蒙手執袍鼓,士卒皆騰踴自升,食時破之。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由這個記載來看,曹操、孫權都非常重視這個地方的得失,爭奪戰打得非常激烈。
          《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周魴斷發賺曹休”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魏帝曹睿為了滅吳,命大將曹休、司馬懿、賈逵分兵三路攻吳。曹休兵臨皖城,擔任主攻任務。孫權聞報,親臨前線,命輔國大將軍、平北都元帥陸遜總率江南八十一郡并荊州之眾七十余萬拒敵。大戰之前,吳鄱陽太守周魴親至皖城向曹休詐降,并割斷自己的頭發以示誠心。賺得曹休在陸遜早已布置重兵防守的皖城一帶展丌全面進攻。結果,曹休全軍覆沒于距皖城不遠的石亭,本人也幾乎喪命。這次大戰,東吳一方就動員了軍民七十多萬人,曹兵死傷、逃回的不算,光投降東吳的就有數萬之眾!可見戰爭規模之大。而大戰之前,身為一郡太守的周魴來個斷發賺曹休的“精采表演”,可謂“戲中有戲”!如認為小說家言不足為據,史書卻有如下記載:“黃武七年(228)秋八月,權至皖口,使將軍陸遜督諸將大破休于石亭。”(《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晉咸寧四年(278),吳人犬佃皖城,晉派應綽破之。《資治通鑒·晉武帝咸寧四年》:“吳人大佃皖城,欲謀入寇。都督揚州諸軍事王渾遣揚州刺史應綽攻破之,斬首五千級,焚其積谷百八十余萬斛,踐稻田四千余頃,毀船六百余艘。”從晉人的戰果來看,這次戰爭的規模還是不小的。他們為什么對這個地方感到興趣呢?《讀史方輿紀要》說得好:“蓋其地上控淮肥,山深水衍,戰守之資也。”《陳書·高祖紀下》:“[永定三年(559)夏閏四月)丁酉,遣鎮將軍徐度率眾城南皖城。”這里山口鎮筑城見于史書的最早記載。也可以看出,早在南北朝時期,今山口鎮已是長江北岸的一個軍事重鎮了。

          宋代,這里又發生一場影響深遠的大戰。《宋宮十八朝演義》第十九回寫道;宋太祖命曹彬領大兵十萬伐南唐,兵臨金陵城下。南唐神衛軍都虞候朱全贊率眾號十五萬從湖口入援,順流而下,暫泊皖口。曹彬命大將王明、劉遇火速聯合阻擊。朱全贊縱火拒戰,碰著北風忽起,大火反而向自己方面燒來。朱全贊所部十五萬眾大潰敗,自己也被宋軍活捉。南唐援軍在皖口全軍覆沒,金陵便成了一座孤城,南唐主李煜只得不戰而降。從此,江南大部地區遂為宋所有,進一步奠定了北宋的統一局面。這一戰役也見于正史。《宋史·太祖紀三》;“(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冬三月,曹彬遣都虞候劉遇破江南軍于皖口,擒其將朱全贊,王暉。”讀過《三國志》,《陳書》.《宋史》,《資治通鑒》,《三國演義》、《宋宮十八朝演義》之后,發現這個不很出名的山口鎮在古代卻曾經多次發生規模很大戰事,能不驚奇?到安慶的游客確實值得擠些時間前往山口鎮一游,既可領略皖河入江地帶的風貌,又可遙想當年發生在這里的故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周县| 元氏县| 西乡县| 莱州市| 静海县| 曲水县| 龙岩市| 广安市| 永济市| 敦化市| 前郭尔| 繁峙县| 辽中县| 丰县| 鹰潭市| 涟源市| 泌阳县| 庆云县| 通城县| 进贤县| 通化市| 时尚| 同德县| 福泉市| 靖西县| 寿宁县| 土默特左旗| 台前县| 乐安县| 延边| 阳西县| 车险| 沂源县| 贞丰县| 廊坊市| 集贤县| 常宁市| 泸州市| 吉木乃县| 靖江市| 麻栗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