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剛剛大學畢業的陳飛羽考進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工作。從蒙古不遠千里來到桐城,無論從語言環境還是人際關系都要慢慢地建立和適應,但她卻樂此不疲。談及緣由,陳飛羽說一半是家庭原因,一半是基于對桐城這座文化古城的敬仰之情。“我比較喜歡歷史文化,在高中和大學時讀過桐城派名家的文章和一些名人故事,從中了解到桐城這個文化古都的神韻。”身處文都,又從事自己鐘愛的文化教育事業,兩者相得益彰。于是,陳飛羽懷著滿腔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將悉心關懷化作涓涓細流滋潤著每個學生的心田;同時,作為一名“80后”人大代表,陳飛羽盡心調研,孜孜以求,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人大代表的莊嚴承諾。
傾情教育 用愛灌溉
“要教好每一位學生,必須先真誠地愛他們。”陳飛羽告訴記者,“我曾經看過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一個教育觀點,這成了我擔任班主任工作所遵循的準則,那就是:給學生以最大的信任,給學生以最大的尊重。而要做到‘信任’和‘尊重’,那就是需要一個感情前提———關愛。”因此,帶著這份執著與關愛,陳飛羽投身到自己鐘愛的教育事業中。“大家都知道,班主任工作要具備高度責任心,事必躬親,是份苦差事。而我是主動申請的,我認為年輕人就應該多多歷練才能成長。”陳飛羽坦言,在幾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快樂多于辛苦。在班級管理中,她把自己當成是班級中的一員,以實際行動影響著學生:無論春夏秋冬,她堅持每天早上6點到校與學生一起做早操,和學生們一起勞動。
“我當時帶的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中專班,其中有位女生進校以后,抽煙、上網、逃課各種陋習在她身上一覽無遺,家長對她已失去希望。但我對她并未失去信心,在多次找她談話后發現:她的各種壞習慣都是她個人對家長管教的不滿所引發的逆反行為。后來我了解到她對鋼琴有獨特的天份,覺得她是一位可以改進和扭轉的學生。我想能從她的愛好入手應該可取,因此鼓勵她參加興趣班;鋼琴晚自習陪她練琴,偶爾我也會彈上幾下讓她指導、和她互動。鋼琴成了她平時的玩伴,自然那些陋習也隨之減少。后來她主動找我說:‘老師謝謝您,我以后叫你姐姐吧!’。”這是陳飛羽從教幾年來聽到的最欣慰的一句話,正是這樣孜孜不倦的付出和教導,才贏得了學生們的認可和感激。
自工作以來,陳飛羽一直從事普通話與教師口語教學,這是一項融語言和藝術于一體的富有實踐性的工作。在教學中,她講究教育技巧,將自己的感悟和對口語教育的理解融入到課堂上,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模式。如利用環境的改變創設情境和氛圍,上朗讀技巧時,那時正值冬天,陳飛羽將教室的門打開,窗簾全部拉上,立刻就有了寒冷漆黑的感覺,利用多媒體課件,配上精美的應景圖片,要求學生朗讀“天很冷,下著雪又快黑了”,學生們很快有了直觀感受,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同時把口語與藝術聯系,讓學生將藝術與文字很好地進行結合,既能理解文字,又能從藝術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從而朗讀出優美的文章。
“我培育的是未來的教育人才,所以在我的課上,會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盡可能地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這樣,他們在學習時也感覺沒負擔,很輕松。我希望我的教育方式能夠感染他們,從而希望他們將來同樣用愛來澆灌自己的學生,讓教育之花開得更加燦爛。”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幾年的艱辛付出換來了令人欣慰的成績。2009年,陳飛羽被學校評委優秀工作者;2011年,指導學生參加的安徽省大學生自立自強勵志成才報效祖國演講比賽獲得領導和評委的一致好評;2012年被評為優秀班主任。
建言獻策 用心傳遞
2012年,由于在工作上的突出表現,陳飛羽光榮當選為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從教育崗位邁向更廣闊全新的領域,這使她深感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因而不敢有一絲懈怠。“當人大代表之前,除了單位上的人和事,對于周圍居民的生活狀態究竟如何完全不了解,也從沒有意識去了解。正是因為很少了解周圍的情況,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參加人代會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由于不了解市情、民情,審議時象個啞巴一樣一句話都沒有說,提議案建議也是其他代表寫好后自己去聯了個名。那時我才意識到當代表并不是開開會、舉舉手那樣簡單。”陳飛羽坦言,“80后在人大代表的隊伍里面并不多,我們這樣的年輕代表,不應該只是盲目地隨大流,而是需要增強工作本領,不斷摸索前進。”于是,在參加會議審議有關議題和人大組織的活動時,陳飛羽虛心向群眾學習,向優秀代表請教,在參加代表活動的過程中摸索積累經驗。“雖然不可能對每一事項、每一方面都熟悉,但可以選擇自己關注的社情民意,以及了解的某些方面經常仔細琢磨,實實在在、有理有據地提出議案建議或審議發言,并為有效解決困難和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陳飛羽提的第一個建議就是桐城師專新校區建議的問題。“2010年學校升格為高專后,學生規模也逐漸擴大。我們面臨著學生宿舍不夠用,甚至教師辦公場所也被應急作為宿舍,教學硬件設施亟需與高等學校相匹配,諸多問題最終的解決辦法就是建設新校區。這也得到了兩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目前該項目工程正在啟動實施過程中。”
作為一名教育系統的人大代表,陳飛羽認為,不能只關注高等教育的發展,對于基礎教育更要多加關注。把如實反映教育系統存在的不足,建議政府解決廣大師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走訪桐城市黃家鎮石窯村石窯小學時,她就發現教師生活條件艱苦,勞動強度大,教師的收入與他們的勞動并不相稱,工資待遇偏低導致教師隊伍不穩定。學校教學硬件設施也相對匱乏。“恰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看到‘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內容,讓我們很受鼓舞。這里的標準化是指所有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隊伍建設、學校管理、辦學條件等基本的、統一的標準。然而并不是所有農村中小學都能達到城市學校的辦學條件,還有很多像石窯小學這樣的學校沒有達到標準化要求。對于明年召開的‘兩會’,我打算提關于平衡農村中小學和城市學校之間投入方式和力度的建議。這是關系農村基礎教育的大事,自己一定要傳遞好。”
陳飛羽深知,人大代表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要很好擔當勝任人民群眾代言人的職責,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她堅信:“只要撲下身子,履行好代表職責,干好本職工作,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并且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就一定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取得更大的成績。”
(人選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