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工作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戰略決策和市委“456”的總體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區域化,持續打好三大攻堅戰,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保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8%,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5%,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9%,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
聚焦工業化
著力提升首位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做大園區格局。立足產業特色和功能定位,打造一流園區。一是彰顯比較優勢:市經開區充分發揮要素資源優勢;市高新區充分發揮山口片區的空間優勢;市筑夢新區充分發揮“四新經濟”的優勢;其他園區也必須盡快培育各自的產業發展長板。二是堅持創新引領:下大力氣植入與高等院校、國家級科研院所共建的研發平臺,推進產學研結合,實現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提高園區的核心競爭力。三是實現“騰籠換鳥”:堅持以畝均投資強度和實際貢獻論英雄,將要素資源配置給優質企業,使園區產業的首位度更高、帶動性更強、生命力更旺。
做實重大項目。盯牢抓緊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形成現實生產力。一督開工,二督投產,三督落地。
做強專精特新。培育一批細分市場的“小巨人”企業,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一是推進企業“升規”,二是推進企業“提質”,三是推進企業“入場”。
聚焦城市化
著力提升中心城區的能級
圍繞區域性中心城市定位,不斷提升主城區的現代化程度和對周邊地域的影響力、輻射力、服務力。
加快城市更新。圍繞2020年主城區建成155平方公里的目標,推進“城市雙修”,豐富城市內涵,提升城市品質。一是啟動重點片區開發建設:啟動以“安慶之星”為標志的濱江CBD建設,啟動集賢關片區的“兩區兩園”改造,啟動建設高鐵新站區站房一期、站前廣場、換乘中心等項目。二是進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網絡:加快推進中興大道高架、安慶北互通遷移、長風港和皖河新港疏港鐵路專用線、長風港二期、天柱山機場改擴建等項目建設,構建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體系;開工建設濱江大道、人民路東延伸線、勇進路大橋及山口段延伸線、中山大道西延伸段等項目,建成天柱山路西延伸線,完成菱湖南路、德寬路改造工程,打通文苑路、港口路等,構建內通外暢的城市骨干路網。三是持續改善人居人文環境:改造棚戶區22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156萬平方米;開工建設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的沿江片區,建成投運人民路南側的L型街區,實施大王廟、大觀亭傳統風貌街區修復;完成主城區雨污分流改造、石塘湖備用水源地生態環境整治;建成秦潭湖、神靈潭公園,實施潛江路、獨秀大道等綠化景觀提升工程,新增城市綠化面積120萬平方米。
改善商務條件。注重補齊功能短板,增強城市承載能力。
優化公共服務。大力推進文教衛體養游等領域開放合作,實現公共服務優質均等,多渠道擴大服務供給,滿足消費需求。
聚焦區域化
著力提升縣域經濟統籌發展的水平
以增強縣域經濟實力為核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全力攻堅轉型發展。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更新發展觀念,改進發展方式,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全力攻堅精準脫貧。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深入推進“十大工程”,完成3.4萬貧困人口脫貧、21個貧困村出列、望江和太湖2個貧困縣摘帽,質量水平保持全省前列。
全力攻堅污染防治。以共抓長江大保護為統領,著力實施生態文明示范市建設重大工程。一是實施瀕危物種保護工程:以國內一流水平的江豚自然保護區為目標,深入推進江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治,聘請國內頂級專家科學論證江豚保護區規劃方案,積極申報省級江豚自然保護區,建立保護管理的長效機制;切實加強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確保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穩定、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推動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穩定向好。二是實施河暢水清工程:深入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強化河湖岸線空間保護利用,加強污水綜合整治,認真實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開展農村畜禽規模化養殖的試點工作,全市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全部實現達標排放,12個地表水國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90%以上。三是實施凈土保衛工程。四是實施藍天保衛工程:取締縣域35蒸噸以下工業燃煤鍋爐,全面實現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加強揚塵污染綜合防治,推進揚塵污染防治立法;加大汽車尾氣、秸稈焚燒、餐飲油煙治理力度,加快淘汰高排放老舊柴油貨車,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PM2.5、PM10年均濃度降幅和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是實施岸綠景美工程。六是實施綠色產業發展工程。
全力攻堅民生保障。完善制度、強化措施,精心做好各項民生工作。一是促進就業更加充分:堅持就業優先,加強就業培訓,全年新增技能人才1.2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2.1萬人,新增就業4.4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6萬人。二是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爭創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示范區;推進學前教育三期行動計劃,適齡幼兒毛入園率達到90%;切實保障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普及率累計不低于98%。三是提升醫衛服務水平: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強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每個縣(市)區至少創建1個鄉鎮二級醫院,貧困村衛生室100%達標;推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簽約率達到65%以上。四是改善群眾居住條件:七縣(市)完成棚戶區改造340萬平方米、農村危房改造3300戶,全市新增商品房450萬平方米以上,公租房竣工率、分配率均達到90%以上,建立健全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壓實責任“穩樓市”。五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全民參保計劃,全市基本養老參保率穩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推進城鄉低保標準統籌,提高農村五保、困境兒童等特困人員保障服務水平;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率達到75%;推進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公益性公墓覆蓋率達到100%。六是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扎實抓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素質;積極創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深入實施“雪亮工程”,持續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健全完善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大社區治理創新力度,完善網格化管理機制,提高基層治安能力;暢通信訪渠道,規范信訪秩序,切實維護信訪形勢穩定;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保障老百姓飲食用藥安全;推進安全生產“鑄安行動”常態化,持續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切實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雙下降”。七是充分聚合各方力量:統籌工青婦、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涉臺、國防動員、國家安全、人防、地震、氣象、保密、科普、檔案、地方志、紅十字、關心下一代等各方資源,凝心聚力推動各項事業同步高質量發展。張培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