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資工委
(2013年7月9日)
省人大常委會城建環資工作委員會:
根據省人大常委會皖人常辦明電[2013]47號《關于開展環境保護和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執法檢查的通知》要求,為進一步推進我市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確保“十二五”污染減排目標任務完成,6月底至7月初,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一法一條例”)執法檢查,這次“一法一條例”執法檢查范圍廣,聲勢大,效果好。市人大常委會組成3個檢查組,分別由市人大常委會胡南亭、程學東、檀宜宏副主任帶隊,采取現場查看、查閱檔案資料、召開座談會、聽取匯報等方式,先后對樅陽縣、懷寧縣、岳西縣及市區重點企業貫徹執行“一法一條例”情況開展執法檢查,其余7個縣(市)、區由各地人大常委會,按照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通知要求,同期對本地開展“一法一條例”執法檢查,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現將檢查情況綜合整理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環保部門認真落實環保工作綜合管理措施,強力推進污染減排工作,遏制環境違法行為,污染減排工作取得實質進展,全市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
1、各級政府大力推進減排目標完成、減排監測體系初建成。節能減排作為考核各級政府的任期目標,倍受社會關注。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聽取工作匯報,5月份,市政府召開全市環境保護工作會議,與各縣(市)區、市直有關部門和重點減排企業簽訂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責任書,印發了《安慶市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嚴格建設項目環境準入關,形成了相關部門聯系配合的工作機制和工作程序。
市環保局近年已投資五百多萬元,購置了氣質聯動儀、便攜式氣象色譜儀等監測設備和應急防護服、氣體檢測儀等應急設備,監測體系和應急體系得到加強和完善。同時對通過公開招考等方式錄用的十余名專業人才加強培訓,提高了隊伍業務水平和能力。
太湖縣、宜秀區政府為落實減排目標任務,加強對減排工作的組織領導,及時調整了減排組織機構,明確相關部門的責任,及時協調解決保護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2、嚴把環評審批準入關,加大“三同時”執法力度。近年來,市環保部門圍繞全市產業定位、綜合考慮環境承載能力,嚴格把好環境保護前置審批關。對招商引資項目進行嚴格篩查和認證,對不符合環保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引進;對新建、擴建和技術改造項目,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不折不扣地執行“三同時”制度;堅持把關不設卡、開辟環保審批“綠色通道”,對符合我市產業定位和環保政策的項目,從辦理立項手續到環境影響評價,實行全程跟蹤服務。
宜秀區、懷寧縣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充分發揮環境評價“閘門”控制作用,做到了“四個不批”: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不批;選址與規劃不符的項目不批;對飲用水源保護區等敏感區域產生不利影響、群眾反映強烈的項目不批;對超過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增加排污總量和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建設項目不批。
3、加強重點流域(長江安慶段)水污染防治及飲用水源地的保護。安慶市轄區內有10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112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分別經省、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了飲用水源保護區。各級飲用水源保護區均設置了地理界標,設立了警示牌,一級保護區同時按要求設置了醒目的隔離標志。安慶市政府編制了飲用水水源突發污染事故應急預案,按年度開展了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評估工作,并組織編制了《安徽省安慶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評估報告》,完善了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報告制度。加強飲用水源管理和水質監測,水源地保護取得成效。
市、縣兩級環保部門每月對轄區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水質監測,并將監測結果上報安徽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的要求,安慶市所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符合Ⅲ類標準,水質達標率為100%。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要求,市環保部門加強對飲用水源安全的環境監管,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確保我市飲用水源安全。
望江縣始終高度重視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堅持把讓人民群眾喝上放心水作為執政為民的重要任務抓緊抓好,有效保障飲用水源安全。
桐城市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加強桐城市飲用水源地保護的通告》,從公安、水利、環保、自來水公司等單位抽調人員,組成聯合執法小組,對牯牛背水庫和境主廟水庫周邊進行巡查,制止污染飲用水源地的行為。
4、推進生態縣及環境優美鄉鎮創建。
隨著鄉(鎮)域經濟的發展,鄉鎮的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新的挑戰。
太湖縣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立了生態縣建設領導小組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質量考核小組,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以“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群眾健康、促進經濟發展”為目標,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
潛山縣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中心,治理水土流失為重點,區域治理為突破口,大力實施“增綠”工程。全縣新造林地87.8萬畝,建設林帶41.9公里,村莊綠化136畝,城鎮綠化385畝,初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森林生態體系。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3.1%,天柱山景區高達95%,獲得了“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殊榮。
岳西縣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的理念,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著力創建“國家生態縣”,建設生態文明,全縣環保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和加強,城鄉環境得到有效整治。通過生態縣建設,全縣重要生態功能區、重點資源開發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農業面源污染、禽畜養殖業污染、城鄉生活污染得到全面控制,村鎮飲用水衛生合格率100%,森林覆蓋率大于75%,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大于12平方米,有機、綠色及無公害產品種植總面積60%以上,全縣80%以上鄉鎮達到省級環境優美鄉鎮。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研情況看,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在環境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十二五”期間,要在實現全市生產總值較快增長的同時,完成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經濟增長與環境約束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
1、環保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近些年雖然通過開展多形式、多層面的環保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全社會環境保護觀念有所增強。但一些企業業主和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還不夠強,對環保工作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執行環保法律法規還不夠自覺。
2、環保基礎工作仍需加強。雖然現在各縣都建有污水處理廠,但有的實際處理能力與現有收集率還不匹配,沒有做到應收盡收,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要求,管網配套建設仍需進一步完善。另外鄉鎮沒有建設垃圾處理設施,農村生活垃圾處置存在一定的問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需進一步加快。
3、農村面源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日益突出。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日益嚴重。發展迅速的農村畜禽養殖、眾多的污染企業加劇了農村水環境污染,群眾投訴時有發生。農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生活垃圾隨意堆放,部分垃圾滲漏液沒有得到有效處理進入溝河渠道,對農村飲用水安全構成威協,農村化肥、農藥的使用,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農村面源污染使農村生態環境面臨很大的壓力。
4、環保隊伍執法能力建設需要提高。面對日益加重的環境監察監測任務,一些縣、區環保人員嚴重不足,有些甚至連編制都沒有,大部分未納入當地財政全額撥款。鄉鎮目前無機構、無人員編制、無專業人才。各地的監測系統剛建成,能力較薄弱,難以完全適應新的形勢和新的要求。另外,環保部門執法缺乏查封、扣押等行政強制手段,對違法企業只有取締關閉的建議權,加上“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不公平競爭易導致守法企業蛻變為違法企業。
三、工作建議
1、進一步加大貫徹執行“一法一條例”工作力度。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循環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增強環境保護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認真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把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作為當前和今后工作的重點。環保部門要加強環保法律法規的學習,提高依法行政、科學執法的能力,提升環保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和監督管理工作質量,更好地發揮環保部門在監管中的職能作用。要進一步加強對企業法人的環保法律培訓,提高執行環保法律法規的自覺性,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同時企業自身要不斷加大環保投入,完善環保設施,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實現效益與環保的雙贏。廣大人民群眾要不斷增強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懂得掌握和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形成自覺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2、進一步完善建立環境管理長效機制。要建立公眾對環境項目監督評議制度、環境保護監督投訴制度、環境保護工作問責制度。健全和完善高效的環衛保潔體系,研究農村環境衛生管理的組織架構、經費保障和常態化管理機制,積極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鎮中轉”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和鎮村“有機構、有人員、有制度、有管理、有監管”的管理模式,實現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有效遏制農村尤其是集中安置區和農村社區生活垃圾污染。要把農村面源污染治理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做好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規劃工作;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管理,要通過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控制農村垃圾和糞便污水的排放,防止河流和飲用水源污染;要推廣沼氣池、發酵床等新技術,大力推廣綠色種植,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確保重點農業產業無公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
3、進一步加大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一要加大城區排污管道網建設力度。對城區雨污分流管網,做到一次規劃設計,分步實施,加快建設。提高排污管網污水收集率,滿足市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能力。二要加大環衛投入力度,增加市城環衛保潔設施裝備,提高城區環境衛生管理水平。同時科學管理,規范使用,充分發揮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垃圾焚燒發電廠的作用。三要加快解決鄉鎮以及美好鄉村示范點等農村新型社區的污水處理、垃圾收集等環保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問題,提高農村生活環境質量。
4、進一步依法強化環境綜合整治和監督管理。一要加大對現有工業企業污染減排達標進行監督管理,實現按行業標準達標排放。對投產企業的污染減排要限期達到環保要求。對新建項目要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三同時”、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切實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二要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嚴禁使用電、毒、炸等破壞漁業資源、污染水體的方式進行捕撈。要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和農村改水改廁工程,加強綠化植被建設,改善城鄉生態環境。三要加大城區環境管理力度。通過執法檢查、定期督辦等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建筑噪音、建筑垃圾亂倒、建筑道路揚塵、施工場地揚塵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治理,切實保障城區空氣質量。四要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作用。結合典型事例報道和破壞生態環境違法案件的公開曝光,發揮輿論導向作用,擴大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促進全市環境保護工作的健康發展。
二○一三年七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