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專題詢問是創新人大監督工作方式的生動實踐,是人大常委會加大監督力度、增強監督實效的有效途徑.自 2010年6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行了首次專題詢問之后,一些地方人大常委會相繼開展這一活動。我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也于2011年3月和2012年11月先后就城區大氣污染治理、保障房、還建房建設和食品安全工作開展了4場專題詢問,取得了很好的監督實效。
一、開展專題詢問的主要做法
1、精選詢問議題,找準監督切入點。科學地確定議題,找準專題詢問切入點是保證和提高專題詢問監督效果的關鍵環節之一。每次專題詢問前,我市人大常委會都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一段時間內出現的社會熱點和群眾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在主任會議上,由主任會議組成人員提出若干個備選議題,再交主任會議組成人員及常委會各工作機構和辦事機構主要負責人投票表決確定。
2、成立領導小組,加強對專題詢問的組織領導。4場專題詢問,我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都成立了高規格的專題詢問領導小組。2012年11月,保障房、還建房建設和食品安全工作3場詢問,成立了以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康正和為組長,黨組副書記、副主任胡南亭、副主任方祖中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以及由一位副秘書長和相關工作機構、辦事機構組成的專題詢問工作小組,保證了專題詢問工作規范有序進行。
3、制訂實施方案,確定專題詢問組織形式。實施方案明確4場專題詢問均以常委會全體會議形式開展,在聽取審議市政府相關工作情況報告的基礎上,采取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同時,根據不同議題,確定不同的應詢部門。在2011年3月的首次詢問中,根據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實際情況,在確定市環保局為應詢單位外,充分考慮大氣污染治理的以源頭治理為主,末端治理為輔的系統性特點,將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規劃局、市招商局、市安全生產管理局、化學工業園管委會以及安慶石化總廠和安徽時聯特種溶劑有限公司列為應詢部門和單位。在2012年11月食品安全工作詢問中,確定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市衛生局、市農委、市商務局、市工商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經信委、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為應詢單位。
4、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多渠道征集詢問專題。在詢問前,都要由常委會領導帶領部分委員和人大代表緊緊圍繞詢問主題開展綜合性調查,全面了解相關工作情況,并初步擬定出若干個有價值的詢問參考題目。同時,專題詢問工作小組向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部分市人大代表及有關部門寄送征求詢問問題意見函,并通過市委宣傳部網宣辦,常委會信訪處及相關部門收集網民和人民群眾的意見,進行匯總梳理和分析研究,從中篩選出若干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作為詢問參考題目,報主任會議研究確定。如在大氣污染治理工作詢問中,工作小組共收到市人大代表回函148份、常委會組成人員回函19份、信訪件2件、網民意見9條、環保問題7個,共計167個詢問問題和意見,主任會議結合調研情況,最終確定18個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詢問問題。
5、充分溝通協調,確保專題詢問規范有序進行。首次詢問時,我市人大常委會召開了3次通氣會:2011年3月8日召開了專題詢問應詢單位通氣會,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康正和、副主任開桂蘭、副市長項小龍出席了會議,會議要求市人大常委會各工作機構和辦事機構積極組織實施,市政府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共同做好應詢準備工作。3月22日召開了新聞通氣會,對該次詢問宣傳報道方式及報道內容引導方面提出了要求。3月23日又召開了應詢單位會議,對應詢工作提出了注意事項和具體要求。2012年的3場專題詢問,先后7次召開專題詢問通氣會,有效地保證了專題詢問規范有序進行。
6、召開常委會,嚴肅開展詢問。4場專題詢問,均是召開常委會,先聽取并審議相關工作報告,然后進行專題詢問。2012年11月29日上午,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聽取并審議市政府關于保障房、還建房建設和食品安全工作專項報告,29日下午至30日,對三項工作進行了3場專題詢問。21位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市人大代表共提出了30個問題,市房地產局、建委、衛生、藥監等18部門主要負責人全部到場一一進行回答。代表們踴躍提問,應詢單位負責人坦誠應詢,現場氣氛莊重而熱烈,問和答,意見和建議,碰撞和交流,監督和支持,都是民情和民聲的匯聚,都是民愿和民意的表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汪瑩純、副市長黃杰也分別到會作了表態性發言。
7、跟蹤監督,成效顯著。每次專題詢問會,常委會都要將審議和專題詢問中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整理好,形成審議意見書,交市政府研究辦理,并跟蹤督辦,取得了非常好的監督實效。城區工業企業大氣污染治理專題詢問結束后,形成了市人大常委會2011年一號審議意見書。審議意見書要求,市政府要進一步落實城區臭氣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加大投入,切實解決全市環保能力建設的突出問題,要協調配合,進一步從源頭防范環境風險。市政府及環保等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意見書辦理工作,嚴格要求企業進一步落實臭氣污染治理措施,并建立了臭氣治理工作定期巡查制度,安排專門人員24小時受理市民投訴;為進一步解決全市環保能力建設突出問題,充實了環境監測中心站和環境監察支隊力量,添置一批先進環保監測設備,成立了環境應急管理辦公室;為進一步從源頭上防范環境風險,成立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環評審批領導小組,從產業規劃準入上把好布局關,從區域環評上把好區域清潔生產關。安慶石化一方面加大投入改造了熱電煙囪排塵排硫工藝,加強了煉油廢氣回收處理裝置,一方面停止了向時聯公司輸送汽油堿渣,減少了堿渣處理環節的惡臭污染;時聯公司新建了生產尾氣氧化焚燒爐并已投入使用,減少了無組織臭氣排放。保障房、還建房建設和食品安全3場專題詢問結束后,常委會形成了3份審議意見書。2013年2月市政府報告了審議意見書辦理情況。2013年新建保障房和棚戶區改造房24766套,基本建成13900套,竣工9475套。截止今年6月市區保障房開工率達100%。
二、幾點思考
專題詢問是近年人大監督工作的創新,由于開展時間不長,各地還處于探索、完善之中。筆者結合實踐作如下思考:
1、完善專題詢問的方式方法。從近三年全國各地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詢問情況看,在“由誰問、由誰答”等問題上,操作各不相同,有的認為只能由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問,“一府兩院”及政府職能部門應答。筆者認為,只要時間允許,應邀列席常委會的一般代表和群眾都可以提問,與專題詢問議題有直接因果關系的企事業單位均應出面答復代表的詢問。我市開展城區大氣污染治理專題詢問時,將兩家企業列為應詢單位,讓企業直接面對群眾的呼聲,大大增強了詢問的監督效果。因此,建議地方人大常委會制定《關于開展專項詢問監督的實施辦法》,對專題詢問對象、內容、程序、處置等環節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真正使“專題詢問”有章可依,有規可循。
2、加強與應詢單位的協調溝通。有不少人認為,詢問所提問題,不能事先告知應詢單位。否則,專題詢問就像人大常委會導演的一場戲。筆者認為,專題詢問是一種互動性很強的監督形式,要求有問有答,有問必答。為了保證“問”得準確,“答”得到位,人大常委會應該通過召開綜合協調會和情況通報會、問題分析會等形式將可能提出的相關問題提交給“一府兩院”有關部門,以便提前做好準備。因為專題詢問不是考應答者的口才和應答能力,而是要應詢單位就群眾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作出公開承諾。如果準備不充分,則可能出現答非所問,甚至信口開河,作出無法兌現的承諾,必將影響專題詢問的監督效果。
3、強化對專題詢問的跟蹤監督。專題詢問不能僅止于“問”,詢問結束并不意味著解決問題的結束,還要跟蹤監督應詢單位兌現承諾的具體措施。專題詢問結束后,針對專題詢問涉及的問題連同應詢單位的答復意見,整理形成常委會審議意見書,交政府辦理,要求政府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及時整改,或將詢問中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進行梳理,選擇其中的突出問題,適時地開展跟蹤監督。只有將詢問、梳理、交辦、辦理、跟蹤、落實構成一個嚴密的整體,一環緊扣一環,“專題詢問”才能收到明顯的實效。
4、科學合理開展專題詢問。從實踐情況看,專題詢問一般經歷確定詢問議題、制定實施方案、開展調查研究、溝通協調、開展詢問、跟蹤督辦等環節,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時間。部分地方人大覺得費時費力,將專題詢問簡化為一般詢問。有的地方人大看到了專題詢問的監督實效,高強度開展。作為人大監督工作的創新,專題詢問不能簡化,更不能廢棄。同時,要慎重行使這項權力,精心組織每次專題詢問,堅決保證詢問效果。筆者認為,地方人大每年開展一至二次專題詢問為宜。
5、明確界定專題詢問的適用范圍。作為詢問的升級版,專題詢問仍屬于彈性監督。現實中如延安城管暴力執法、北京6年違建“最牛”空中別墅無人監管等一些社會深層次的問題以及某些重大事項依靠執法檢查、聽取審議專項工作報告乃至專題詢問等彈性監督往往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也不能讓人民群眾滿意。地方人大常委會應果斷啟用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等剛性監督方式,保證憲法、法律在本轄區得到有效實施,切實維護人大常委會的權威。(陳丙勝)